【语言的魔力】深度解读(三):向上与向下——像CEO一样思考,像工匠一样执行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上次,我发布了《“都是为了你好”》一文,后台再次被大家热情的留言所填满。我认真读了每一条,深深地被你们的思考和真诚所触动。这让我更加确信,持续地、深度地,将教练这门艺术的内核分享出来,是一件无比正确且有意义的事。
其实,“意图(Intention)”这个概念,只是我教练工具箱里,一把极其重要的“钥匙”。今天,我想为你介绍另外两把,互为一体、且威力巨大的钥匙。它们,是我在【语言的魔力】深度解读系列中,必须与你分享的——“向上分类”与“向下分类”。
在开始前,我也想坦诚地分享一点我最近写作时的思考。我每天都在坚持输出,但有时也会问自己:大家还愿意看我这样写吗?这种“案例+对话+铁林视角”的格式,会不会已经让大家感到疲倦?我非常渴望能得到你们的反馈,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告诉我你们的想法,或者未来你们更期待看到什么样的文章形式。关于教练的文章,似乎总离不开对话和解读,我也在探索有没有更好的呈现方式,期待你们能给我一些建议。
好了,让我们言归正传。希望今天的这篇文章,能为你带来全新的启发。
一个被“细节”困住的“工匠型”创始人
我想从我的Coaching Log里,调取一段经过匿名处理的、极具代表性的线上教练对话。
故事的主角,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家具设计师,我们称他为老陈(化名)。他手艺精湛,对木工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。三年前,他辞去了大公司的稳定工作,创立了自己的独立设计工作室。
但他找到我的时候,却正处在崩溃的边缘。
老陈(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了疲惫和焦虑): “铁林老师,我感觉……我快撑不下去了。我每天从早上八点,一直忙到凌晨两点,比我以前上班累十倍,但工作室,却一直在亏钱。”
我: “听起来,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但结果,却让你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无力。”
老陈(我能清晰地听到,他一拳砸在桌子上的声音): “是的!我搞不懂!我对我的每一件作品,都投入了百分之二百的心血!你看,”他似乎把手机摄像头对准了他的作品,“这个卯榫结构,我打磨了整整三天,才让它严丝合缝!这个木材的纹理,是我从上百块原料里,亲手挑出来的!我的东西,绝对是最好的!但是,为什么,为什么就是卖不出去?为什么客户宁愿去买那些流水线生产的、毫无灵魂的‘工业垃圾’?”
在接下来的二十分钟里,他滔滔不绝地,向我展示了他对“细节”的极致追求:木材的产地、油漆的环保等级、某个线条的弧度……他像一个最骄傲的工匠,爱抚着自己的每一个孩子。
但当我问他:“你的客户是谁?你的品牌故事是什么?你明年的财务目标是多少?”
电话那头,是长久的、令人尴尬的沉默。
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疼,却又无比常见的“创业陷阱”。
老陈,是一个顶级的“工匠”,却是一个迷茫的“CEO”。他拥有把一棵树,变成艺术品的能力,却失去了,看见整片森林的能力。
他被“细节”的泥潭,牢牢地困住了。
此刻,如果我作为一个教练,开始和他探讨:
-
“我们来分析一下,你的产品定价,是不是有问题?”
-
“我们来研究一下,你的竞品,他们的营销策略是什么?”
-
“我们来制定一个,下个季度的,详细的销售计划?”
这些做法,都非常“正确”,也非常“专业”。但在那个当下,它们都将是无效的。因为,它们都在试图,用更多的“细节”,去解决一个,由“沉迷细节”所导致的问题。这无异于,给一个快要被淹死的人,再泼上一盆水。
我需要做的,不是帮他把脚下的路,看得更“细”。我需要做的,是邀请他,暂时离开那条泥泞的小路,飞到一万米的高空,去重新看一看,他出发时,心中所向往的,那片星辰大海。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语言的魔力——“向上分类”与“向下分类”
在我的教练体系中,“向上分类(Chunk Up)”与“向下分类(Chunk Down)”,是所有语言模式中,最基础,也最核心的一对。它们就像我们思维的“变焦镜头”,赋予我们,在“宏观”与“微观”之间,自由切换的能力。
向下分类(Chunk Down): 是将一个抽象的概念,分解成更具体、更细微的部分。它回答的是“如何做(How)?”和“具体是什么(What specifically)?”的问题。这,是“工匠”的思维模式。老陈,就是一个天生的“向下分类”大师。他能把“一张椅子”,分解成上百个具体的、可执行的细节。
向上分类(Chunk Up): 是探寻一个具体的行为或事物背后,更高层次的意图、价值观和意义。它回答的是“为何做(Why)?”和“这是为了什么更重要的目的(For what purpose)?”的问题。这,是“CEO”的思维模式。而这,恰恰是老陈所缺失的。
很多时候,客户之所以会卡住,就是因为他们被困在了思维的“单行道”里。要么,像老陈一样,过度“向下”,只见树木,不见森林;要么,像很多空谈梦想的“战略家”一样,过度“向上”,只见星空,不见尘土。
教练的工作,不是去评判哪种模式“更好”。而是要像一个最高明的“飞行员”,通过精准的提问,带领客户,自由地,在这两个维度之间,穿梭飞行。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树木”,到“森林”
在那次线上教练会谈中,当老陈还在反复地,向我展示着他那些“完美”的卯榫结构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我没有继续和他一起,欣赏那些“树木”。我让他内在的那份骄傲与委屈,在我们的对话空间里,充分地流淌。然后,我提出了一个,将他瞬间拉升到“万米高空”的问题。
我: “老陈,我完全感受到了你,作为一个真正的工匠,对你的作品,那份深沉的、不容妥协的爱。这份精神,在这个浮躁的时代,无比珍贵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一起,回到三年前,你决定辞职,创立这个工作室的,那个最初的瞬间?”
“当你下定决心,要走上这条无比艰辛的道路时,所有这些对细节的打磨,对完美的追求,它们,最终,是为了成就一个,什么样的,更宏大的梦想?”
(教练心法:那一刻,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一个念头。在一般情况下,直接去打断一个正在展示自己“专业”的客户,是有风险的。但我的直觉告诉我,此刻的老陈,需要的不是更多的“被认可”,而是一次“被唤醒”。我们作为ICF认证教练,常年累月的学习和练习,就是为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能够调用我们内在的“数据库”,去相信自己的直觉,去选择一条,可能更具挑战,但也更具价值的路径。所以我选择了“向上分类”这个提问,将他从对“产品细节”的沉迷中,直接拉升到了对“创业初心”的探寻上。)
电话那头,是长久的沉默。那份沉默,和之前急促、激动的辩解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我能清晰地听到,他轻轻地、长长地,呼出了一口气。那口气里,仿佛卸下了,一些紧绷了很久的东西。
老陈(声音变得很轻,也慢了很多,带上了一丝,对过往的回忆): “……更宏大的……梦想?”
我(保持全然的临在,用我的好奇,为他创造一个安全的探索空间): “是的,梦想。那个让你,愿意为此,赌上一切的,初心。” (教练心法:我继续使用开放式提问,不去限定他的答案,给予他最大的想象空间。)
那是一段漫长得,足以让窗外的一片云,飘过整个天空的沉默。
当他再次开口时,那个焦虑的“小老板”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,是一个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,和一份久违的、充满了光芒的“梦想家”。
老陈: “……我……我只是希望,能有一个,属于中国人自己的,能被世界记住的,家具品牌。”
他继续说道,声音里有了一丝哽咽:“我希望,当人们提起‘中国设计’时,想到的,不再是廉价、是模仿。而是,品质、是匠心,是,我们骨子里,传承了千年的,那种,对美的,敬畏。”
当“对美的敬畏”这五个字,从他自己嘴里说出来时,他所有关于“为什么卖不出去”的焦虑,都有了全新的、更宏大的答案。
【铁林视角】:从ACC到MCC,一场“思维变焦”的修炼之旅
这场对话的转向,完美地诠释了ICF教练工作的精髓。我们常常以为,教练是帮助客户“解决问题”,但更高阶的、真正具有变革性的教练,是帮助客户“重新定义问题”。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从ACC到PCC再到MCC,也体现在他运用“思维变焦”的灵活性上。
一个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,可能会非常出色地,运用“向下分类”,帮助老陈,去分析他的成本结构,或者优化他的卯榫工艺。这是非常有价值的“工匠”层面的教练。
一个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,则能够更灵活地,运用“向上分类”,去探索老陈的价值观和愿景。他们开始能帮助客户,在“做什么”和“为什么做”之间,建立链接。
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则能在一个更系统的层面去工作。他能自由地,引领客户,在这两个维度之间,来回穿梭,翩翩起舞。他知道,什么时候,该把客户带到万米高空,去感受星辰大海的壮丽;也知道,什么时候,该把他带回地面,去研究一砖一瓦的砌法。
这种在“道”与“术”、“战略”与“战术”、“CEO”与“工匠”之间,自由切换的能力,需要的,不仅仅是教练的技巧,更是教练自身,那份对商业、对人性、对生命运作模式的,深刻的理解与洞察。
当“森林”被看见,“路径”便自然清晰
当老陈重新连接上,那个关于“中国设计”和“美的敬畏”的宏大梦想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因为,仅仅停留在“梦想”里,同样是危险的。那会让他,变成一个只会空谈的“梦想家”。
在接下来的会谈中,我们,开始了一场,从“万米高空”,向“地面”的,优雅的“降落”。
我: “老陈,谢谢你,让我看到了你内心深处,那片如此壮丽的‘森林’。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尊敬,也多么令人心潮澎湃的梦想。那么,作为一个,肩负着这个梦想的、智慧而坚韧的‘CEO’,为了让这片‘森林’,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的想象里,我们,需要种下的,第一棵,小小的树苗,是什么?”
(教练心法:这是一个典型的“向下分类”的提问。我将那个宏大的、抽象的“梦想”,锚定到了一个具体的、微小的、可立即执行的“行动”上。)
老陈(毫不犹豫地): “……我需要,走出去。我需要,去告诉别人,我的‘森林’,是什么样子的。我需要,去做品牌,做营销。”
我: “非常棒!‘做品牌,做营销’。那么,关于这件事,我们能做的,那个最微小的、今天下午,就能完成的‘第一小步’,又是什么?”
……
结语:你是你自己世界的“飞行员”
后来的故事,充满了转机。老陈并没有,放弃他对“卯榫”的执着。但是,他不再,仅仅是一个“工匠”。
他开始,把一部分的精力,投入到了“CEO”的角色里。他开始学习如何写品牌故事,如何运营社交媒体,如何与客户建立连接。
奇妙的是,当他不再把所有的希望,都寄托在“产品自己会说话”上时,他的产品,反而,开始被更多的人,听见了。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感觉被“具体事务”,或者被“宏大梦想”,所困住的你。
请相信,你并非真的“能力不足”,或者“不够努力”。你只是,不小心,驾驶着你那艘名为“思维”的飞船,进入了一条,“无法变焦”的单行航道。
你遇到的所有困境,都只是关于“事”;而你,才是你自己思维世界的“总飞行员”。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为具体的“细节”而感到焦虑,或者为遥远的“梦想”而感到迷茫时,请不妨试着,暂停你所有向前冲的惯性。
而是像一个ICF认证教练一样,带着全然的好奇,和一点点飞行员的从容,温柔而坚定地问自己一个问题:
“如果,我把镜头,拉远/拉近一点,我会看到什么,不一样的风景?”
当你开始勇敢地,为你的人生,安装上这个,可以自由“变焦”的镜头时,你会惊奇地发现,那条能带你,既能仰望星空,又能脚踏实地的,唯一的航线,其实,一直都在你的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