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你的客户总觉得“不值”?
“薛老师,我凭什么相信你?”
问出这句话的,是一位在国内创投圈里赫赫有名的大佬。几年前,我经人推荐,第一次坐在他的办公室里。那是一次“面试”,也是一次“过招”。
他身体后倾,双臂交叉在胸前,眼神锐利,像一台精密的扫描仪,审视着我说的每一个字。他没有聊自己的困惑,而是单刀直入地抛出了一连串问题:
“你是MCC,这我了解。但说实话,找我的人里,头衔比你响的也不少。” “我没时间听理论,我需要的是能直接产生效益的东西。” “坦白说,教练这东西,听着有点虚。你怎么证明,你这一个小时,比我自己的一个小时更有价值?”
我能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的疑虑。这是一种极具压迫感的场域,足以让任何经验不足的教练阵脚大乱,然后开始疯狂地证明自己:摆履历、讲模型、秀案例……
但我没有。
我只是静静地听他说完,然后身体微微前倾,看着他的眼睛,平静地做了三件事。十五分钟后,他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,身体前倾,开始第一次,真正地向我敞开心扉,讲述他面临的困境。
那次会谈,我们聊了两个小时。结束时,他签下了一份为期一年的、价值不菲的教练合约。后来他告诉我:“铁林,打动我的,不是你的头衔,而是你在头十五分钟里做的事。”
今天,我就想把这“头十五分钟”的秘密,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。为什么你的专业、你的热情,有时却换不来客户的信任?为什么客户总觉得你的服务“不值”?
因为,信任,从来不是靠“证明”得来的,而是靠“建立”起来的。 它不是一个名词,而是一个动词。
先把话说透:信任不是“说服”,而是一种“体验”
我们很多教练,尤其是技术派的,常常陷入一个误区:以为只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、逻辑框架、ICF认证(ACC, PCC, MCC)讲清楚,客户就理应信任我们。
这就像一个厨师,不停地向食客背诵菜谱的配料和工序,却忘了最重要的事情——让食客尝一口。
信任,不是逻辑上的“说服”,而是感受上的“体验”。
客户的内心独白其实是:“别告诉我你有多牛,让我感觉到你‘懂’我,并且能‘点亮’我。”
ICF(国际教练联盟)将“建立信任与亲密关系”(Establishes and Maintains Agreements)作为核心能力之一,这绝非偶然。因为所有深刻的改变,都发生在一个足够安全、足够信任的“场域”之中。没有这个“场域”,你所有的工具和模型,都只是冰冷的铁器,无法触及人心。
铁林工具箱:建立信任的3个黄金法则——【铁林信任金字塔】
那么,如何才能在短短的十五分钟内,快速构建起这个信任的“场域”呢?我将我多年的实践,提炼成一个实操模型——【铁林信任金字塔】。它有三层,每一层都对应着一个关键的动作和心法。
第一层:从“专家”到“同路人”——共情链接
回忆一下那位大佬客户。在我开口前,我做的第一件事,是复述。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,而是说:
“王总(化名),我听到了您刚才的话里,其实有三个核心的期待,或者说是顾虑。第一,您需要的是超越‘头衔’本身的真材实料;第二,您极度看重效率,需要的是能直接转化为‘效益’的解决方案,而不是空谈;第三,您对‘教练’这个过程本身,还抱有一丝疑虑,想知道它如何能创造出超越您自身思考的价值。我的理解,准确吗?”
他愣了一下,点了点头。
那一刻,他紧绷的身体,有了一个微小的、几乎察觉不到的放松。
【心法一】:信任始于“我懂你”,而非“我教你”。 在客户抛出质疑时,你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辩护或解释,而是深深地扎到他的世界里去。通过精准的复述和共情,让他感觉到“这个人听懂了我,他和我站在一边”。这比你展示任何证书都更有力量。你瞬间从一个需要被审视的“专家”,变成了一个可以并肩作战的“同路人”。
第二层:从“说服”到“点亮”——即时价值
建立链接后,我做了第二件事。我没有马上介绍我的教练流程,而是针对他“需要直接效益”的痛点,问了一个问题:
“王总,您刚才提到,您自己的一个小时也非常宝贵。那我们不妨做一个现场的实验。在接下来的十分钟,我们不聊合作,只聊一个您目前最头疼、但又觉得没必要动用整个高管团队讨论的‘小问题’。十分钟后,您来判断,这个对话,是否为您创造了哪怕一点点‘新视角’。您觉得如何?”
他被勾起了兴趣,说:“可以。那就聊聊我们一个新产品的市场切入点吧,卡了很久。”
在那十分钟里,我只问了三个问题,其中一个问题是:“如果这个新产品是您的一个孩子,您觉得他最‘像’您哪个部分的性格?” 这个问题让他陷入了长久的沉默,然后他突然一拍大腿,说:“我明白了!我们一直在用‘大儿子’的打法去推‘小女儿’,路子全错了!”
【心法二】:信任建立在“啊哈时刻”,而非“滔滔不绝”。 停止解释你的方法论有多牛。直接给客户一个“啊哈时刻”的体验。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、让他“茅塞顿开”的瞬间,都比你一小时的理论阐述更有说服力。这份“即时价值”,是你能给出的、最强有力的信任状。
第三层:从“承诺”到“共创”——角色转换
当客户体验到“啊哈时刻”后,信任的氛围已经初步建立。此时,我做了第三件事,把谈话的主动权,巧妙地“交还”给了他。我说:
“王总,刚才的十分钟,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的教练过程。它不是我给您答案,而是我们共同创造了一个空间,让您内在的答案得以浮现。如果把这个过程放大到一年,应用到您真正关心的那些重大战略议题上,您觉得,我们‘共同’能创造出怎样的成果?”
注意,我用了“共同”这个词。
【心法三】:信任的顶峰是“我们”,而非“我帮你”。 顶尖的教练,从不把自己定位成解决问题的“英雄”,而是激发客户内在潜能的“伙伴”。当对话的视角从“我能为你做什么”,转变为“我们能一起创造什么”时,客户就从一个被动的“购买者”,转变为了一个主动的“共创者”。这时,信任关系才真正地牢不可破。
Stop it! 信任建立中的3个“致命伤”
这套“信任金字塔”看似简单,但在实践中,很多教练常犯以下三个错误,让信任瞬间崩塌:
-
Stop it! 一上来就亮出所有证书和履历。 —— 你越是急于证明,客户越是怀疑。记住,你的证书是“敲门砖”,而不是“定心丸”。信任,来自于你在现场创造的体验。
-
Stop it! 滔滔不绝地讲解你的教练模型。 —— 客户不关心你的工具箱里有多少把锤子,他只关心你能不能帮他解决钉子的问题。先创造价值,再在必要时解释工具。
-
Stop it! 过早地做出承诺。 —— 在没有充分理解客户的真实议题前,轻易地说“我能帮你解决”,是一种不负责任,也会让精明的客户觉得你不专业。保持谦逊和好奇,是建立信任的前提。
从“术”到“道”:信任,是你内在“场域”的延伸
【铁林信任金字塔】的三层法则,是“术”,是你可以练习的技巧。但我想说,所有技巧的背后,是你这个“人”本身,是你内在的“道”。
你是否真的相信你的客户是“本自具足”的? 你是否真的带着一颗“好奇”而非“评判”的心在倾听? 你是否真的放下了自己的“小我”,全然地为了“成就客户”而存在?
这些内在的状态,会形成一个无形的“场域”。客户能敏锐地感知到这个场域的能量。你是否真诚,是否可信,有时,一个眼神,一个微表情,就已说明一切。
所以,练习建立信任的技巧,最终,都是在修炼我们自己的这颗心。
本周微行动
我邀请你,本周找一个朋友或同事进行一次对话。在这次对话中,给自己设定一个挑战:
全程只使用“复述”和“提问”,完全不给任何建议。
对话结束后,问问对方的感受。去体验一下,当你放下“给答案”的冲动,全然地去“看见”和“聆听”时,你们之间的信任关系,会发生怎样微妙而深刻的变化。
轮到你了!
欢迎来到《铁林想聊教练成金之路》的第二期。这个系列,我希望能成为我们共同学习、持续探讨的园地。你们的互动,是我更新下去的最大动力。如果反响热烈,我会把我的压箱底干货,一期一期地分享出来。
实战分享: 在你的教练或工作实践中,有没有哪个瞬间,让你感觉自己“瞬间赢得”了对方的信任? 可以是一个小技巧,也可以是一个小故事。请在评论区分享出来,你的经验,是送给所有同行者最宝贵的礼物。
✍️ 社群共学: 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分享。请划出文中你最有共鸣的金句,或者将你的学习笔记分享到留言区。让思想在碰撞中,产生更多的火花。
独家福利: 为了让你能更好地实践今天的内容,我为你准备了一份私藏的工具——《快速建立深度信任的10个关键问题》清单PDF。这10个问题,能帮你迅速破冰,直抵核心。 你可以在我的公众号“铁林想聊”后台,回复“信任”两个字,即可免费获取。
悬念预告: 信任只是第一步。当你和客户相谈甚欢,准备签单时,对方却两手一摊,说:“薛老师,你的方案很好,但我‘没钱’。” 这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。
下一期,我将为你拆解,当客户说“没钱”时,顶尖教练是如何破解预算限制,完成临门一脚的。
敬请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