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再画大饼了!用“现实检验策略”让你的团队愿景真正落地


标签: 语言的魔力

20250922195236241.jpg

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
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个,可能是所有雄心勃勃的管理者和创业者,都曾在某个深夜里,反复叩问自己的难题。那就是,为什么我描绘的愿景如此激动人心,我的团队,却好像,无动于衷?


一个“活在未来”的CEO


我想从我的Coaching Log里,调取一段经过匿名处理的、极具代表性的线上教练对话,来和你分享一个关于“愿景”的故事。


故事的主角,是我的一位企业教练客户,一位极富个人魅力的创业公司CEO,我们称他为Leo(化名)。Leo是我见过的那种,天生的演说家。他能用最富激情的语言,为你描绘一幅,关于“用科技改变世界”的、令人心潮澎湃的宏伟蓝图。正是这份能力,让他吸引到了顶尖的投资人和一批才华横溢的早期员工。


但当他找到我的时候,却正因为他引以为傲的“愿景驱动力”,而陷入了深深的困惑。


Leo(电话那头的声音,充满了不解和一丝难以掩饰的失望): “铁林老师,我真的搞不懂我的团队了。我记得公司刚成立那会儿,我们每个人眼里都有光。我跟大家说,我们要做的,是前无古人的事,我们要一起,去创造一个全新的未来。大家听了,都热血沸腾,可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,没日没夜地干。”


我: “听起来,那是一段让你们所有人都无比怀念的‘黄金岁月’。”


Leo(我能清晰地听到,他叹了一口气,那口气里,满是今非昔比的落寞): “是的!但现在呢?我还是在不断地,跟大家分享我们最新的、更宏大的战略。但是,我感觉,我说得越是激动,他们,就越是……冷静。甚至,我能从一些老员工的眼神里,看到一种……麻木和疏离。”


他顿了顿,似乎在回忆某个让他感到刺痛的瞬间。


“就在上周的全体会上,我刚刚分享完我们要在五年内,成为行业第一的宏伟目标。结果,第一个提问环节,一个核心骨干站起来问我:‘Leo,那我们下个季度的团建经费,批下来了吗?’我当时,差点没一口气背过去。我感觉,我在跟他们谈论星辰大海,他们却只关心脚下的六便士。


这是一个多么让领导者感到“心累”,却又无比熟悉的场景。


在这场对话里,Leo像一个孤独的宇航员,早已飞抵了遥远的火星,正兴奋地,向地球描述着那里的壮丽风景;而他的团队,却还挤在小小的发射舱里,焦虑地,讨论着下一顿的压缩饼干,该怎么分。


他们,都深陷在一个由“宏大愿景”和“琐碎现实”所构建的、无法对接的平行时空里。


在这个时空里,这是一场“认知失调”的独角戏。Leo越是用力地描绘未来,团队就越是感到,那个未来,与自己当下的每一天,都毫无关系。他们所有的沟通,都变成了无效的“信号传输”。


在这种情况发生时,很多管理者,包括很多教练,可能会立刻启动他们的“解决方案”模式。他们可能会想:


  • “是不是我的沟通方式有问题?我应该制作更精美的PPT,用更生动的案例,来感染他们?”

  • “是不是团队的激励机制没跟上?我应该把‘宏伟目标’,和更直接的绩效奖金,挂上钩?”

  • “是不是团队文化出了问题?我应该组织更多的团建和拓展,来重新凝聚人心?”


这些做法,都不能说是错的。它们都是非常常规,也非常善意的管理手段。


但是,它们很可能,都会错过一个,能让改变,发生得更深刻、更持久的,宝贵的机会。因为,它们都在试图,去“解决”那个名为“缺乏激情”的症状。它们都在一个错误的框架里,做着徒劳的努力。


我需要做的,不是帮Leo,画一张更美、更大的“饼”。我需要做的,是邀请他,一起,勇敢地,为他那张飘在天上的“蓝图”,找到一条,能安全返回地面的“航线”。

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语言的魔力——“现实检验策略(Reality Strategy)”


在我的教练体系中,有一个极其精妙的模式,我称之为——“现实检验策略(Reality Strategy)”


它的核心智慧在于:我们的大脑,是通过“五感”(视觉、听觉、感觉、嗅觉、味觉)来构建和理解现实世界的。一个信念、一个愿景、一个目标,之所以会让我们感觉“虚幻”或“遥远”,往往是因为,它在我们的内在世界里,缺乏足够丰富的、具体的“感官证据”。


“现实检验策略”的魔力在于,它能帮助我们,将一个宏大的、抽象的、听起来很“空”的概念(比如,“激情”、“协同”、“创新”),翻译成,一个个具体的、可观察的、能被我们“看见、听见、感觉到”行为。它的核心句式是:


“当你/你的团队,真的实现了(这个抽象概念)时,你会具体‘看见’什么?‘听见’什么?‘感觉到’什么?”


这个模式,是ICF核心能力“唤起觉察(Evokes Awareness)”的精髓体现。它要求教练,必须像一个最高明的“翻译官”,能精准地,识别出客户语言中,那些缺乏“现实根基”的抽象词汇,然后,用一系列精准的“追问”,层层递进地,帮助客户,为这些漂浮的“概念”,重新建立起,与现实世界的“感官连接”。

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蓝图”,到“积木”


在那次线上教练会谈中,当Leo还在反复地,表达着他对团队“缺乏格局”的失望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

我没有继续和他一起,分析团队的“工作态度”。我让他内在的那份孤独感,在我们的对话空间里,充分地流淌。然后,我提出了一个,让他意想不到的问题。


我: “Leo,我完全听到了你,作为一个孤独的领航员,当你回头,却发现船员们都在低头看罗盘时,那种深深的失落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暂时从‘如何激励团队’这个议题上,跳出来一分钟?”


“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思想实验。你那个‘成为行业第一’的宏伟愿景,就像一幅,已经拼好的、无比壮丽的乐高城堡的最终效果图。而你的团队成员,他们手上,只拿着一堆,零散的、五颜六色的乐高积木。如果,你想让他们,也像你一样,能清晰地‘看见’那座城堡的模样。你,需要递给他们的,第一块,具体的、可触摸的‘积木’,是什么?


(教练心法:那一刻,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一个念头。常规的做法是帮Leo分析如何提升演讲技巧,但我的直觉告诉我,那是在隔靴搔痒。我能清晰地感觉到,Leo和他的团队,活在两个语言系统里。我们作为ICF认证教练,常年累月的学习和练习,就是为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能够调用我们内在的“数据库”,去相信自己的直-觉,去选择一条,可能更具挑战,但也更具价值的路径。所以我选择了“现实检验策略”这个提问,将他从对“抽象愿景”的描绘中,直接拉升到了对“具体现实”的构建上。)


电话那头,是长久的沉默。那份沉默,和之前急促、激动的抱怨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我能清晰地听到,他轻轻地、长长地,呼出了一口气。那口气里,仿佛卸下了,一些紧绷了很久的东西。


Leo(声音变得很轻,也慢了很多,带上了一丝,对自己内在的,真正的好奇): “……第一块……积木?”


我(保持全然的临在,用我的好奇,为他创造一个安全的探索空间): “是的,积木。让我们把问题变得更具体一点。当你说明天,团队要‘更有激情地’工作时,你,作为一个CEO,你希望在明早的会议室里,具体看见什么不一样的场景?具体听见什么不一样的对话?” (教练心法: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,而是通过一个更具体的、基于“感官”的开放式提问,邀请Leo,自己,去成为那个“答案的创造者”。)


那是一段漫长得,足以让窗外的一片云,飘过整个天空的沉默。


当他再次开口时,那个焦虑的“演说家”不见了,取而代-之的,是一个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确定,和一份久违的、充满了探索精神的“建筑师”。


Leo: “……看见什么?……听见什么?……也许……也许我希望看见的,不是每个人都打了鸡血一样喊口号。而是,我希望看见,产品经理,会主动地,拉着程序员,在白板前,去争论一个,用户体验的细节。我希望听见的,是市场部的同事,在茶水间里,兴奋地,讨论着一个,他们新发现的,竞品的动态……”


当“蓝图”被看见,“路径”便自然出现


后来的故事,充满了转机。


Leo,真的,在下一次的全体会上,做了一次,截然不同的“演讲”。


那一次,他没有再提“五年成为第一”的宏伟目标。


他只是,把他和我在教练中,所“看见”和“听见”的那些,具体的、微小的“积木”,分享给了他的团队。


他说:“我理解,‘成为第一’这个目标,听起来很遥远。但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,在我心里,一个‘正在走向第一’的团队,它,每一天,是什么样子的……”


【铁林视角】:从ACC到MCC,一场“思维清晰度”的修炼之旅


这场对话的转向,完美地诠释了ICF教练工作的精髓。我们常常以为,教练是帮助客户“找到答案”,但更高阶的、真正具有变革性的教练,是帮助客户“清晰现实”。

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从ACC到PCC再到MCC,也体现在他运用“现实检验策略”的精细度上。


  • 一个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,可能会非常出色地,帮助Leo,去制定一个,更具感染力的,行为层面的演讲稿。

  • 一个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,则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索,Leo的“宏大愿景”背后,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(比如,“创新”、“卓越”),并帮助他,将这些价值观,转化为团队的行为准则。

  • 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则能在一个更系统身份的层面去工作。他能够通过“现实检验策略”这样的模式,帮助Leo看见,他作为一名“愿景型”领导,他那种习惯于“活在未来”的思维模式,本身,就是创造出团队“现实脱节感”的,那个系统的一部分。


这种系统性的“看见”,才能带来真正“冰山之下”的、持久的领导力跃迁。这需要的,不仅仅是教练的技巧,更是教练自身,那份对人性运作模式的深刻理解和内在修为。


结语:你是那座连接现实与梦想的桥


后来的故事,充满了转机。Leo并没有,放弃他对“星辰大海”的向往。但是,他不再,仅仅是一个,只会“仰望星空”的领导。


他开始,学习,在每一次描绘完一幅宏大的“蓝图”之后,都带着全然的好奇,和他的团队,一起,去做那件,最重要,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小事——现实检验


他开始问:“关于这个‘伟大的目标’,在我们下周的工作中,它,具体,长什么样子?”


奇妙的是,当他不再执着于,要求所有人都拥有和他一样的“望远镜”时,他的团队里,反而,涌现出了,越来越多的,能用手里的“积木”,去搭建未来的“建筑师”。

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感觉自己的“宏伟蓝图”,无法被团队理解的管理者和领导者。


请相信,你的团队,并非真的“缺乏格局”,或者“执行力不足”。他们只是,缺少一张,能将你那张“最终效果图”,翻译成,他们手上那份“拼装说明书”的,关键图纸。


你遇到的所有困境,都只是关于“事情”的表象;而你,才是你自己领导力世界里,唯一的、智慧的“总设计师”。

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忍不住,想对你的团队,进行一场,关于“星辰大海”的激情演说时,请不妨试着,暂停你所有想要“描绘未来”的冲动。


而是像一个ICF认证的企业教练、领导力教练或团队教练一样,带着全然的好奇,和一点点建筑师般的严谨,温柔而坚定地问他们,也问自己一个问题:


“很好。那么,这座,名为‘未来’的城堡,我们,明天一早,要砌上去的,第一块,小小的,砖头。它,是什么颜色?什么形状?在哪里?”




阅读 1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