停止自我攻击!用“反击其身”,把评判的语言还给它自己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个,可能是我们每个人,都曾在某个深夜里,用它来鞭笞过自己的“内在法官”。这个灵感,源于我Coaching Log里的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。那就是,当我们被自己内心那句,以“我应该……”开头的判决,折磨得体无完肤时,我们,该怎么办?
一个“坏妈妈”的判决书
我想从我的Coaching Log里,调取一段经过匿名处理的、极具代表性的线上教练对话,来和你分享一个关于“自我评判”的故事。
故事的主角,是我在昆明的一位客户,一位刚刚成为母亲六个月的新手妈妈,我们称她为小雅(化名)。在成为母亲之前,小雅是职场上雷厉风行的项目经理,自信、果断、充满了掌控感。但这个小生命的到来,却让她,彻底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深渊。
小雅(电话那头的声音,充满了疲惫和沙哑,背景里还能隐约听到婴儿的咿呀声): “铁林老师,我感觉我快得抑郁症了。我,不是一个好妈妈。”
我: “听起来,你给了自己一个,非常沉重的身份标签。这个‘坏妈妈’的标签,在对你说着什么?”
小雅(我能清晰地听到,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,仿佛在积攒控诉自己的力气): “它在说,一个好妈妈,应该是永远充满耐心和爱意的。但我呢?昨天晚上,宝宝又哭闹了一整夜,我怎么哄都没用。到凌晨四点的时候,我真的崩溃了,我对着他,大吼了一声。虽然我立刻就后悔了,抱着他哭,但那个瞬间,我真的觉得,我太可怕了。我应该更有耐心。”
她开始向我历数,她为自己写下的“判决书”:
“一个好妈妈,应该是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钟的。但我有时候,看着那些永远光鲜亮丽的母婴博主,我只觉得无比虚伪。我有时候,只想一个人,安安静静地,哪怕发呆十分钟也好。”
“一个好妈妈,应该是无所不能的。但我连最基本的,让我的孩子停止哭泣,都做不到。”
小雅(声音里带上了一丝哽咽,我能感觉到,电话那头的她,可能正陷入深深的自责): “我每天,都在被这些‘我应该’折磨。我感觉,我正在变成一个,我自己都讨厌的人。”
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疼,却又无比熟悉的场景。
在这场战争里,小雅是那个渴望成为“完美妈妈”的被告,而她内在的那个“法官”,则手持一本写满了“应该”的法典,对她进行着永无休止的、严厉的审判。
她,深陷在一个由“我应该”和“我没有”所构建的、狭窄而窒息的思维框架里。
在这个框架里,这是一场无法胜诉的审判。她越是努力地,想要去满足那些“应该”,就越是会发现,自己做得有多么“不够”。
在这种情况发生时,很多教练,甚至很多心理咨询师,可能会立刻启动他们的“认知行为疗法”模式。他们可能会说:
-
“小雅,让我们来挑战一下‘好妈妈就应该永远有耐心’这个信念,它真的合理吗?”
-
“你有没有看到,你其实也做到了很多?比如,你每天都在坚持母乳喂养。”
-
“我们来练习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,每天早上对着镜子说‘我是一个好妈妈’?”
这些做法,都不能说是错的。它们都是非常经典,也非常有用的心理干预手段。
但是,对于一个,正深陷在自我攻击的“情绪风暴”里的人来说,这些理性的“说教”,很多时候,都像是隔靴搔痒。它们都在试图,用一种“外来的道理”,去对抗一个“内在的法官”。这无异于,给一个正在燃烧的房子,泼上一杯水。
我需要做的,不是帮她,去和那个“法官”辩论。我需要做的,是邀请她,一起,勇敢地,用那个“法官”自己的法典,去审判那个“法官”本身。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语言的魔力——“反击其身(Apply to Self)”
在我的教练体系中,有一个极其精妙,甚至有点像“魔法”的模式,我称之为——“反击其身(Apply to Self)”。
它的核心智慧在于:我们内在的很多评判性信念,其本身,往往是无法满足它自己所设定的标准的。
“反击其身”的魔力在于,它能像一个最高明的“语言炼金术士”,不去直接对抗那个坚固的信念,而是,巧妙地,将这个信念的“评判标准”,应用到这个信念“本身”上,从而,在客户的内在,创造出一个,能瞬间瓦解这个信念的“逻辑悖论”。它的核心句式是:
“你这个(信念/评判),它本身,符合你这个(信念/评判)的标准吗?”
这个模式,是ICF核心能力“唤起觉察(Evokes Awareness)”的精髓体现。它要求教练,必须像一个最高明的“太极宗师”,能精准地,听出客户语言中,那个最坚硬的“攻击点”,然后,不去硬接,而是,顺着它的力道,轻轻一拨,让这股强大的攻击性能量,“自己打败自己”。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审判”,到“悖论”
在那次线上教练会-谈中,当小雅还在反复地,用“我应该更有耐心”来鞭笞自己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我没有继续和她一起,分析她“为什么没有耐心”。我让她内在的那份自责和愧疚,在我们的对话空间里,充分地流淌。然后,我提出了一个,让她完全意想不到的问题。
我: “小雅,我完全听到了你,对自己,那份近乎严苛的要求。我也感受到了,你内心那个‘好妈妈’的标准,是多么高,也多么令人尊敬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,就拿起你刚才说的,‘我应该更有耐心’这把尺子,来做一个小小的思想游戏?”
“你内在这个,不断对你重复‘你应该更有耐心’的声音,这个声音本身,它,对你有耐心吗?”
(教练心法:那一刻,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一个念头。常规的做法是安抚她的情绪,告诉她“你已经做得很好了”,但这往往是无效的,因为她的信念系统会立刻反驳。我的直觉告诉我,此刻的关键,不是去给-予肯定,而是要去松动她信念的根基。我们作为ICF认证教练,常年累月的学习和练习,就是为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能够调用我们内在的“数据库”,去相信自己的直觉,去选择一条,可能更具挑战,但也更具价值的路径。所以我选择了“反击其身”这个提问,将她从对“行为”的评判中,直接拉升到了对“评判本身”的审视上。)
电话那头,是长久的、充满了震惊和错愕的沉默。那份沉默,和之前急促、激动的自我控诉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我能清晰地听到,她轻轻地、倒吸了一口凉气。
小雅(声音变得很轻,也慢了很多,带上了一丝,对自己内在的,前所未有的好奇): “……我这个声音……对我……有耐心吗?”
她顿了顿,仿佛在仔细地,聆听着自己内在的那个“法官”的声音。
小雅(声音里,第一次,带上了一丝,如梦初醒般的荒谬感): “……没有。它……它对我,一点耐心都没有。它非常急躁,非常粗暴。只要我一做不到,它就立刻跳出来,指着我的鼻子骂我……”
当这个看见,发生时,那个坚不可摧的、神圣而正确的“内在法官”的形象,在那一刻,轰然倒塌了。
【铁林视角】:从ACC到MCC,一场“内在关系”的修炼之旅
这场对话的转向,完美地诠释了ICF教练工作的精髓。我们常常以为,教练是帮助客户“解决问题”,但更高阶的、真正具有变革性的教练,是帮助客户“重塑他的内在关系”。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从ACC到PCC再到MCC,也体现在他运用“反击其身”的深度上。
一个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,可能会非常出色地,运用“反击其身”,帮助小雅,在认知层面,看到她信念的“不合理性”,从而获得短暂的轻松。
一个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,则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索,小雅的这个“内在法官”,其声音的来源(比如,可能来自于她自己的母亲,或者社会文化),以及这个声音,曾经给她带来的正面价值。
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则能在一个更系统和身份的层面去工作。他能够通过“反击其身”这样的模式,帮助小雅看见,她内在的那个“严苛的法官”,和那个“被审判的、渴望成为好妈妈的自己”,并非敌人。他们,只是她整个内在系统中,两个,因为恐惧,而站错了位置的角色。
这种系统性的“看见”,才能带来真正“冰山之下”的、持久的内在秩序的重建。这需要的,不仅仅是教练的技巧,更是教练自身,那份对人性运作模式的深刻理解和内在修为。
当“法官”被审判,“慈悲”便自然升起
当小雅看见,那个要求她“有耐心”的“法官”,其本身,却是最“没耐心”的那个存在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她的议题,也从一个关于“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更有耐心的妈妈”的议题,变成了一个关于“我,该如何与我内在,这个急躁而粗暴的‘法官’,相处”的、充满了慈悲的全新议题。
我: “小雅,谢谢你,让我看到了你内在,这个如此吊诡,又如此深刻的画面。现在,作为一个,已经识破了这位‘法官’真面目的、智慧而有力量的‘人’,你,想对你内在的这个‘法官’,说点什么?”
小雅(长长地,呼出了一口气,声音里,第一次,有了一丝,带着笑意的轻松): “……我想对它说……哥们儿,你对自己,也太没耐心了吧?”
结语:你是那面能反射一切的镜子
后来的故事,充满了转机。小雅并没有,立刻就变成一个“永远有耐心”的超人妈妈。但是,她内在的,那场永无休止的“审判”,悄然休庭了。
她不再,与自己为敌了。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感觉被“我应该……”,或者其他任何一种“自我评判”,折磨得痛苦不堪的你。
请相信,那个你拼命想要达成的“标准”,它之所以如此坚不可摧,并非因为它有多么正确。
恰恰相反,是因为,你从未,用它自己的那把尺子,去量一量,它自己。
你遇到的所有困境,都只是关于“事”;而你,才是那个,唯一有权,为你内在的所有声音,进行“终审判决”的,那个人。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忍不住,想对自己,挥起那条名为“应该”的鞭子时,请不妨试着,暂停你所有想要“鞭策”的冲动。
而是像一个ICF认证教练一样,带着全然的好奇,和一点点魔法师的从容,温柔而坚定地问自己一个问题:
“如果,我把这句,评判我的话,当作一面镜子。那么,它自己,能在这面镜子前,站得住脚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