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算了,不说了”,正在毁掉你所有的关系
欢迎回到我的专栏,我是薛铁鏻。
“算了,不说了。”
你一定说过,或听过这句话。
它常常出现在一次争执的结尾,一次欲言又止的瞬间,一次你鼓起勇气想解释,却在对方脸上看到一丝不耐烦的时刻。
它像一个休止符,强行终止了沟通的乐章。表面上,它带来了和平,避免了冲突升级。但我们内心深处都隐隐知道,这是一种有毒的“和平”。
作为一名ICF(国际教练联盟)的MCC大师级认证教练,我见证了太多关系的疏离与破裂,不是因为惊天动地的背叛,而是始于一次又一次微小的“算了,不说了”。
这句话,就像关系中的白蚁,无声无息,却在慢慢蛀空信任的根基。它不是结束语,而是一份慢性毒药的说明书。
“算了”的背后,是你过度防御的“隐藏区”
我们为什么会说“算了”?
是懒得解释吗?是突然觉得无所谓了吗?
都不是。
说“算了”的那个瞬间,我们的内心戏,其实比莎士比亚的戏剧还要丰富。
-
“说了你也不懂,何必呢?”(预判)
-
“又要吵起来了,我不想再吵了,心好累。”(恐惧)
-
“在你心里,我可能就是这样的人吧,解释也没用。”(失望)
-
“这件事对我很重要,但我没有把握能说清楚,万一搞砸了更糟。”(无力)
你看,每一次“算了”的背后,都不是放弃,而是一种复杂的自我保护。
在我们教练的“乔哈里窗”模型里,这其实是一个将“公开区”大门砰地一声关上,然后把自己死死锁在“隐藏区(Hidden Self)”的动作。
隐藏区,装着我们所有真实、脆弱、未经修饰的想法和感受。而“算了”,就是我们决定,这些内在的真实,不值得、不应该、也没必要拿出来给你看。
我们以为这是在保护自己免受伤害。但代价是什么?
代价是,你亲手掐断了对方了解真实你的唯一途径。你把ta,推入了“猜”的迷雾里。
而人性中最大的悲剧就是:当信息不足时,我们往往会用最坏的恶意去揣测。
一个因为“算了”而走散的故事
我想起几年前在昆明的一对好朋友,李雷和韩梅。他们曾经是我们圈子里最令人羡慕的一对,默契到一个眼神就能懂对方。
他们的疏远,就是从“算了”开始的。
李雷想创业,内心充满激情但也非常不安。他想找韩梅聊,但每次看到韩梅为工作疲惫的样子,话到嘴边就变成了:“算了,也没什么大事,你早点休息吧。”
他的隐藏区里装着:“我怕我的焦虑给你增加负担,我怕你觉得我不切实际。”
韩梅察觉到李雷的疏离,她很想问问他到底怎么了。但每次想开口,又觉得李雷似乎刻意回避,她便想:“算了,他想说的时候自然会说吧。”
她的隐藏区里装着:“我怕我的关心让你觉得我在盘问你,我怕你觉得我不够信任你。”
就这样,一个“算了”,接着另一个“算了”。
李雷以为韩梅不关心他的梦想,韩梅以为李雷有了心事不再需要她。他们都用自己的揣测,填补了对方沉默留下的空白。
直到有一天,李雷的创业项目拿到了第一笔投资,他在庆祝的饭局上喝多了,对着另一个人说出了所有压抑已久的彷徨与激动。韩梅坐在旁边,像个局外人。
她才突然意识到,他们之间,不知何时已经隔了一条银河。
那天晚上,韩梅给我发了条微信:“铁鏻,我才发现,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好好说过话了。那些我们为了‘体谅’对方而没说出口的话,最后都变成了捅向彼此的刀子。”
教练视角:信任,是从“敢于表露”开始的
李雷和韩梅的故事,不是个例。
在《新乔哈里窗》这本书里,作者强调了一个核心观点:信任不是一种感觉,而是一种行动的结果。而建立信任最基础的行动,就是适度的自我表露(Disclosure)。
什么意思呢?
就是我敢于,把一小块我“隐藏区”里的真实,冒着可能会被你误解、甚至伤害的风险,拿出来,放到我们共同的“公开区”。
这个动作,本身就在传递一个极其重要的潜台词:“我认为你是一个可以承载我真实的人。我认为我们的关系,比我一个人的面子或安全感更重要。”
这是一种“投资”。你投出了一份真实,对方才有可能回报给你一份理解。一来一回,信任的雪球才能越滚越大。
而“算了,不说了”,则是在源头上,就拒绝了这笔投资。它看似保护了你的本金(自我),实际上却让你永远失去了获得更高回报(深度连接)的机会。
作为一名ICF认证教练,我深知“表露”的不易。它需要巨大的勇气,也需要一些智慧。它不是让你把隐藏区里的所有东西,像倒垃圾一样全部倒出来。
适度的自我表露,是一种选择性的、负责任的分享。
它的重点,不是“说了什么”,而是“为什么说”。
当你下一次想说“算了”的时候,在心里问自己一个问题:
我现在选择“不说”,真的是为了关系好吗?还是,我只是在逃避面对“万一说了也没用”的失望?
如果答案是后者,那么,你可能需要一个新的选择。
一个打破“算了”魔咒的微型练习
打破惯性,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改变。它只需要一个微小的、新的行动。
如果你也常常被“算了”困扰,我想邀请你,在Coach8的社群里,或者就从你身边最亲近的人开始,尝试一个“非正式谈话”的邀请。
这个练习的核心,是把沉重的“我们谈谈吧”,变成轻松的“我想让你知道……”。
| “我想让你知道”沟通练习 |
第一步:捕捉一个“算了”的瞬间 当你下一次在关系中,脑子里冒出“算了,不说了”的念头时,抓住它!
第二步:把“不说”变成一个“邀请” 放弃长篇大论的念头,只用一句话,向对方发出一个低风险的邀请。试试看用下面的句式:
“关于[刚才那件事],我其实有一个想法,不知道你现在想听吗?”
“我心里有点乱,你能给我三分钟,让我说说我的感受吗?你不需要给任何建议。”
“我好像有点误会你了,可以听听你真实的想法吗?”
第三步:观察与允许 无论对方的反应是什么,都允许它发生。如果对方同意了,那就勇敢地、简短地分享。如果对方拒绝了,那也没关系。重要的是,你已经做出了一个和“算了”不同的选择。 你已经为你那紧锁的“隐藏区”,开了一道小小的缝。
光,就是从这道缝里照进来的。
最后的最后
关系,就像一株植物。每一次“算了,不说了”,都像是忘记给它浇水。一次两次不要紧,天长日久,它终将枯萎。
而每一次我们选择“不算了”,选择用笨拙但真诚的语言去表达,都像是在为它浇水、松土。
这个过程或许并不优美,甚至会弄得满身泥泞。但唯有如此,连接的根系,才能越扎越深,最终长成一棵可以抵御任何风雨的大树。
愿我们,都能少说一点“算了”,多一点“我们试试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