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句困扰你多年的“魔咒”,如何用一个“反例”轻松破解?


标签: 语言的魔力

20250929110059827.jpg

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
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个,可能是我们每个人,内心深处,都或多或少,隐藏着的一句“魔咒”。这个灵感,源于我Coaching Log里的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。那就是,当我们被自己内在那个,以“我总是……”或“我永远也……”开头的声音,折磨得动弹不得时,我们,该怎么办?


一句“我搞不定人多场合”的魔咒


我想从我的Coaching Log里,调取一段经过匿名处理的、极具代表性的线上教练对话,来和你分享一个关于“自我设限”的故事。


故事的主角,是我在昆明的一位客户,一位才华横溢的室内设计师,我们称她为小琳(化名)。小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,可以妙语连珠,创意无限。但只要一离开熟悉的“一对一”沟通环境,她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,瞬间“石化”。


小琳(电话那头的声音,充满了焦虑和无奈): “铁林老师,我又把事情搞砸了。下周我们公司要和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开方案沟通会,老板点名让我主讲。我一想到要当着那么多人说话,我现在就开始手心冒汗,心跳加速。我总是搞不定这种人多的场合。”


我: “听起来,‘人多的场合’这六个字,对你来说,就像一个会触发警报的开关。”


小琳(我能清晰地听到,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,那口气里,满是自我否定的疲惫): “何止是警报,简直就是一道催命符。我从小就是这样,一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,就大脑一片空白。工作以后也是,部门会议上,我心里明明有一大堆想法,但就是不敢说。每次听着别人,说着一些远不如我的观点,还被大家赞赏时,我心里,又嫉妒又鄙视自己。我就是那种,上不了大台面的人。


她开始向我历数,这句“魔咒”是如何一次次地,在她的人生中“显灵”的:


“大学毕业答辩,我准备得滚瓜烂熟,结果一上台,声音都在抖。” “公司年会,想去跟大老板敬杯酒,结果端着杯子在旁边站了十分钟,一句话都没说出来。” “甚至,连我最好的朋友的婚礼,让上台说两句祝福,我都临阵脱逃了。”


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疼,却又无比熟悉的场景。


在这场战争里,小琳是那个被“魔咒”封印的公主,而“人多的场合”,就是那座她永远也无法逃离的、由恐惧和自我否定所筑成的高塔。


她,深陷在一个由“我总是这样”和“我永远不能”所构建的、狭窄而窒息的思维框架里。


在这个框架里,这是一条无法被证伪的定律。每一次的“失败”,都成为了这句“魔咒”更强大的证据;而每一次的“逃避”,则让她,彻底失去了,遇见“例外”的可能性。


在这种情况发生时,很多朋友,甚至很多教练,可能会立刻启动他们的“方法论”模式。他们可能会说:


  • “小琳,别怕,我教你几个公众演讲的技巧,比如‘黄金三点论’。”

  • “你是不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了?我们要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。”

  • “我们来做个脱敏训练,你先试着,在三个人的会议上发言,再到五个人……”


这些建议,都非常“正确”,也非常“善意”。但在那个当下,它们都将是无效的。因为,它们都在试图,去教一个,被锁在塔里的公主,“如何在塔里,生活得更舒服一点”。它们都在一个错误的框架里,做着徒劳的努力。


我需要做的,不是给她一把更漂亮的钥匙,去装饰那个锁。我需要做的,是邀请她,一起,勇敢地,去看一看,那把坚不可摧的“万能锁”,它,是不是,真的,像她想象中那样,毫无破绽?

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语言的魔力——“反例(Counterexample)”


在我的教练体系中,有一个极其锋利,甚至有点像“黑客工具”的模式,我称之为——“反例(Counterexample)”


它的核心智慧在于:任何一句包含了“总是”、“从不”、“永远”、“没有一个”等“全称量词”的限制性信念,只要你能找到,哪怕仅仅一个,与之相反的例子,那么,这句信念的“绝对真理性”,就会在瞬间,轰然崩塌。


“反例”模式的魔力在于,它能像一个最高明的“侦探”,不去和那个强大的“嫌疑人”(限制性信念)正面搏斗,而是,去寻找那个,能让整个案件,瞬间反转的、唯一的“不在场证明”。它的核心句式是:


“在你过往的全部经历中,有没有,哪怕只有一次,(与这个信念相反的情况)发生过?”


这个模式,是ICF核心能力“有力提问(Powerful Questioning)”的精髓体现。它要求教练,必须像一个最高明的“逻辑学家”,能精准地,听出客户语言中,那个最坚固的“逻辑闭环”,然后,不去和客户争辩,而是,用一个,从客户自己经验里,提取出来的“事实”,去轻松地,打破这个闭环。

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总是”,到“曾经”


在那次线上教练会谈中,当小琳还在反复地,为她那句“我总是搞不定人多场合”的魔咒,寻找着新的证据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

我没有继续和她一起,分析她“为什么会害怕”。我让她内在的那份恐惧和无力,在我们的对话空间里,充分地流淌。然后,我提出了一个,让她完全意想不到的问题。


我: “小琳,我完全听到了你,在这句‘魔咒’之下,那种长久以来,想挣脱却又无能为力的深深的痛苦。我也感受到了,你内心,是多么渴望,能打破它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,就拿起这句‘我总是搞不定人多场合’的魔咒,来做一个,最严谨的,‘科学实验’?”


我想请你,像一个最耐心的考古学家一样,去翻阅你从记事起,到今天为止,所有的记忆。在你过往的全部经历中,有没有,哪怕只有一次,那么一瞬间,你在超过一个人(比如,两个人、三个人)面前说话,但你事后回想起来,感觉‘欸,好像……那一次,我并没有搞砸’的时候?


(教练心法:那一刻,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一个念头。常规的做法是安抚她的情绪,或者给她方法,但我的直觉告诉我,此刻的关键,不是去“加”什么,而是要去做“减法”——减掉她信念里那个,最核心的“病毒”——“总是”。我们作为ICF认证教练,常年累月的学习和练习,就是为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能够调用我们内在的“数据库”,去相信自己的直觉,去选择一条,可能更具挑战,但也更具价值的路径。所以我选择了“反例”这个提问,将她从对“信念的认同”中,直接拉升到了对“信念的检验”上。)


电话那头,是长久的、充满了困惑和抗拒的沉默。那份沉默,和之前急促、激动的自我否定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
小琳(声音里充满了怀疑): “……没有。肯定没有。我从小就是这样……”


我(保持全然的临在,用我的好奇,为她创造一个安全的探索空间): “我听到了。那么,让我们把标准降得更低一点。不需要是‘成功’的,也不需要是‘完美’的。只需要是,‘没有搞砸’的。哪怕只有一次?” (教练心法:我接纳了她的第一反应,并顺着她的逻辑,放宽了“反例”的搜寻标准。这是运用“反例”模式时,一个非常关键的技巧。)


电话那头,又是一段,漫长的沉默。这一次,我能听到,她的呼吸,开始变得,有些不一样。


小琳(声音变得很轻,也慢了很多,带上了一丝,不确定的、仿佛在努力回忆的语气): “……如果……如果说,没有搞砸的话……好像……有一次。”


“是我大学的时候,我们宿舍的女生,一起过生日。那天晚上,大家都很开心,喝了一点酒。我……我好像,是站起来,给大家,讲了一个笑话。我记得……大家,都笑得,很开心。我当时,好像……也没有觉得,很紧张。”


当这个,被她遗忘了许久的,小小的“反例”,从她自己嘴里说出来时,那个坚不可摧的、名为“我总是搞不定人多场合”的“魔咒”,在那一刻,第一次,出现了一道,微小,却足以致命的,裂痕。


【铁林视角】:从ACC到MCC,一场“信念解构”的修炼之旅


这场对话的转向,完美地诠释了ICF教练工作的精髓。我们常常以为,教练是帮助客户“建立新信念”,但更高阶的、真正具有变革性的教练,是帮助客户“看穿旧信念的虚妄”。

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从ACC到PCC再到MCC,也体现在他运用“反例”的深度上。


  • 一个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,可能会非常出色地,运用“反例”,帮助小琳,在行为层面,找到一点信心,去尝试一次小型的演讲。

  • 一个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,则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索,小琳在那个“成功的反例”中,所拥有的资源状态是什么(比如,“放松”、“安全”、“被接纳”),并帮助她,去思考,如何在未来的场合中,去复制这些资源。

  • 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则能在一个更系统身份的层面去工作。他能够通过“反例”这样的模式,帮助小琳看见,她那句“我总是搞不定”的“魔咒”,并非一个“事实”,而只是,她为了保护自己,免受“评判”和“不完美”的伤害,而选择的一个,“自我认同的标签”


这种系统性的“看见”,才能带来真正“冰山之下”的、持久的身份层面的解脱。这需要的,不仅仅是教练的技巧,更是教练自身,那份对人性运作模式的深刻理解和内在修为。


当“魔咒”被破解,“可能性”便自然涌现


当小琳找到了那个,唯一的“反例”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

她的议题,也从一个关于“如何才能克服我的恐惧”的议题,变成了一个关于“既然‘我总是搞不定’不是真的,那么,关于‘我在人多场合的表现’,一个新的、更真实的描述,会是什么”的、充满了可能性的全新议题。


我: “小琳,谢谢你,让我看到了你内在,那个如此勇敢,又如此有趣的‘喜剧演员’。现在,既然我们已经证明了,‘总是’这两个字,是一个谎言。那么,作为一个,已经拿回了对自己故事‘最终解释权’的、智慧而有力量的‘作者’,你,想为你的下一章,写下点什么,不一样的开篇?”


结语:你是你自己故事的“找茬”专家


后来的故事,充满了转机。小琳并没有,立刻就变成一个,能在千人面前,侃侃而谈的演说家。但是,她内在的,那个坚不可摧的“魔咒”,被彻底解除了。


她不再,相信自己,“总是”不行。

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感觉被某一句“我总是……”,或者“我永远也……”,困扰多年的你。


请相信,那个你以为,坚如磐石的“信念”,它之所以如此强大,并非因为它有多么正确。


恰恰相反,是因为,你从未,像一个最严苛的“找茬专家”一样,去审视过,它,到底,有没有,哪怕一个,小小的漏洞。


你遇到的所有困境,都只是关于“事”;而你,才是那个,唯一有权,为你自己的内在“魔咒”,进行“证伪”的,那个人。

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听到,你内心,那个熟悉的声音,又一次,用“总是”或“永远”,来为你的人生,下定义时,请不妨试着,暂停你所有想要“认同”的冲动。


而是像一个ICF认证教练一样,带着全然的好奇,和一点点侦探般的严谨,温柔而坚定地问自己一个问题:


“真的吗?真的是……‘总是’这样吗?有没有,哪怕一次,小小的例外?”





阅读 1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