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都搞错了,你最值钱的能力,恰恰是教不会的那个
昆明的天气,很适合在街头闲逛。前几天,我在我们小区附近一条老街上,看到一位正在修钢笔的老师傅。
他没开店,就是一个小小的摊位,面前摆着各种精密的工具。一位女士拿着一支看起来颇有年头的派克钢笔,焦急地描述着问题。老师傅没多说话,只是接过来,拿在手里掂了掂,又凑到耳边轻轻晃了晃,然后就开始不疾不徐地拆解、清理、打磨。整个过程,像一场安静的仪式。
我站在旁边看呆了。吸引我的,不是他那些眼花缭乱的工具,而是他处理那支笔时,那种人笔合一的“手感”。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、肌肉记忆般的熟练与笃定。
这时,旁边一个年轻人忍不住问:“师傅,您这手艺在哪儿能学啊?有没有培训班?”
老师傅头也没抬,淡淡地说了一句:“我这个,是靠几十年跟笔'打交道'磨出来的,教不会的。”
“教不会的。”
这四个字,像一声惊雷,瞬间在我脑海里炸开。我突然想通了一件,我们这个时代,在“个人成长”这件事上,犯下的最根本的错误。
我们生活在一个“课程”泛滥的时代。
-
我们拼命地考证,以为多一张证书,就多一分安全感。
-
我们疯狂地报班,从“AI绘画”到“短视频剪辑”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“风口”。
-
我们痴迷于向“大牛”学习各种“方法论”,以为只要复制他们的路径,就能复制他们的成功。
我们总以为,提升自己的方式,就是不断地去“学习”那些“可以被教会”的技能。
但今天,我想跟你分享一个,可能会让你感到不安,但极其重要的真相:
在一个所有“可教技能”都正在被AI快速取代的时代,你最值钱、最核心的竞争力,恰恰是那些,谁也教不会你的东西。
第一章:“标准化”的陷阱:为什么你越“努力”,越容易被替代?
在聊“教不会”的能力之前,我们必须先认清一个残酷的现实:
凡是能被开成“培训班”的东西,其价值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贬值。
为什么?
因为,任何可以被“标准化”、“流程化”、“模块化”教授的技能,都具备一个致命的特点——“可复制性”。
这意味着:
-
社会可以轻易地培训出另一个人来取代你。 你今天花三万块学了某个“私域流量”的打法,明天你的老板就可以用三千块,雇一个刚毕业的、比你更听话的年轻人,来干同样的事。
-
AI可以比你学得更快、做得更好。 你花三个月学会的“Prompt工程”,AI大模型可能只需要三个小时就能迭代完成。你引以为傲的“信息检索”和“资料整合”能力,在AI面前,简直就像是算盘和超级计算机的对决。
你看,当你把所有的精力,都投入到学习那些“可教技能”上时,你其实是在一条极其拥挤、且天花板极低的赛道上,进行一场毫无胜算的“内卷”。
你不是在构建自己的**“护城河”**,你只是在为自己的“可替代性”,不断地添砖加瓦。
第二章:“专长”的炼金术:那些“教不会”的东西,到底是什么?
好了,既然“可教技能”靠不住,那我们真正的出路,到底在哪里?
这就引出了一个,我认为在未来十年,将决定一个个体价值的核心概念——“专长”(Specific Knowledge)。
这个概念,来自硅谷投资人纳瓦尔。他给“专长”下了一个极其精妙的定义:“专长,是一种无法被教授,但可以被学习的东西。”
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,对不对?
我用我自己的故事,来给你“翻译”一下。
很多人知道,我做了二十多年的市场营销。经常有年轻人问我:“铁鳞老师,你怎么对市场有那么好的'手感'?你是读了哪些营销的经典著作吗?”
说实话,我读过的营销类书籍,可能还没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多。
我真正的“营销大学”,是在二十多年前,那个连“网络营销”这个词都还很新鲜的年代,在无数个熬夜加班的晚上,自己“搭建”起来的。
我在《致那些放弃天赋,拼命想做别人的人!》那篇文章里提到过,我刚开始做营销时,毫无经验。公司规定,市场部不能直接接触客户。但我当时就觉得,不跟客户直接“过招”,我怎么可能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什么?
于是,我选择了一条“教不会”的路——打破规则。
我每天等所有销售下班后,偷偷用他们的电话,去回访那些潜在客户。我不是在“销售”,我是在“收集炮弹”。我把客户问的每一个问题、他们的每一个疑虑、每一种口气,都记下来。
然后,我把这些“活生生”的一手信息,变成网页上的“Q&A盲盒”。当下一个客户再提出类似问题时,我甚至不用说话,直接把链接发过去,对方一看,“嘿,这网站怎么比我还懂我?”——当场成交。
你看,这个过程,有任何一本教科书教过我吗?没有。
我只是在追随我内心的一种“痴迷”——一种对“人心”和“人性”的极度好奇。
-
我痴迷于搞清楚,一个用户在按下“购买”键前,大脑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“化学反应”。
-
我痴迷于用最少的字,写出能让人“心里一颤”的文案。
-
我痴迷于设计一个让用户“上瘾”的流程,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,完成从了解到信任的全过程。
这种长年累月的、非线性的、充满了无数次试错和迭代的实践,最终,在我的身体里,沉淀成了一种近乎“直觉”的东西——这就是我说的“手感”。
这种“手感”,就是我的“专长”。
-
它不是知识,因为我无法把它,像公式一样,完整地复述给你。
-
它无法被教授,因为它的形成,与我独特的性格、经历和痴迷点,深度绑定。
-
但它绝对可以被“学习”,前提是,你也要像我一样,跳进真实的“战场”,去亲自摔打、亲自感受、亲自提炼。
你的专长,就藏在你那些“不务正业”的爱好里,藏在你对某个问题近乎“病态”的好奇心里,藏在你那些独特的、无法被复制的生命体验中。
第三章:“寻宝者”修行指南:如何找到并打磨你那块“原钻”?
聊到这里,你可能会问:“铁鳞,我明白了。可我怎么知道,我的'专长'到底是什么呢?”
这,就触及了这场“修行”最核心的部分——一场向内的“寻宝之旅”。
你不是要去“学习”什么新东西,你只是要去“发现”那个,早已存在于你之内,却被你忽略了很久的“宝藏”。
我为你总结了三个,可以从今天就开始练习的“寻宝者”修行指南。
指南一:向你的“童年”考古
请你找一个安静的下午,拿出一张纸,回答一个问题:
“在我小时候,有什么事情,是我可以一连玩上好几个小时,甚至废寝忘食,都不会觉得累的?”
-
是拆解家里的闹钟和收音机,搞清楚它们是怎么运作的吗?
-
是给邻居家所有的小伙伴,组织一场复杂而有趣的游戏吗?
-
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用积木搭建一个想象中的城市吗?
-
还是安安静静地,看一个下午的蚂蚁搬家?
别小看这些看似“幼稚”的行为。它们,往往是你“天赋”最纯粹、最没有被社会规训过的“原始信号”。
那个爱拆解电器的孩子,可能天生就具备“系统思维”和“探究精神”。 那个爱组织游戏的孩子,可能天生就是个“社群运营”和“领导力”的天才。 那个爱搭积木的孩子,可能天生就拥有强大的“空间想象力”和“创造力”。
你的专长,不在未来的“热门赛道”里,它在你的过去里。 去把它“挖”出来。
指南二:把“工作”变成“玩耍”
一旦你找到了那个让你“两眼放光”的方向,接下来要做的,就是想尽一切办法,把它融入到你的工作和生活中。
把“刻意练习”,伪装成“尽情玩耍”。
-
如果你发现自己痴迷于“让他人变得更好”,那就去申请成为你公司内部的“新人导师”。
-
如果你发现自己对“数据”极其敏感,那就主动去帮你的团队,搭建一个数据分析的看板。
-
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讲故事的天赋,那就从今天开始,为你自己的产品,写第一篇公众号文章。
真正的专长,从来都不是“苦学”出来的,而是“玩”出来的。 因为只有在“玩”的状态下,你才愿意投入那不成比例的、近乎疯狂的时间和精力,而这,恰恰是“平庸”和“卓越”之间,唯一的分水岭。
指南三:亮出你的“作品”,而不是“简历”
在这个时代,证明你价值的,不再是你那张A4纸上的“简历”,而是你那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“作品”。
停止谈论你“会”什么,开始展示你“做”了什么。
-
别说你“懂”写作,把你写的最好的那篇文章,发给我看。
-
别说你“会”设计,把你设计的那个最让你骄傲的Logo,给我看。
-
别说你“擅长”组织,把你组织的那场最成功的活动的复盘,给我看。
你的作品,就是你“专-长”最无可辩驳的证明。 它也是一块“磁铁”,会自动为你吸引来那些,真正懂得欣赏你、需要你的人和机会。
结语:在“成为自己”这件事上,你没有竞争对手
聊到这里,我想把视角,最终拉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“修行”上来。
我们都活在一个极其焦虑的时代。我们总害怕自己不够好,总担心自己会被抛下。
于是,我们拼命地向外抓取,学习、考证、混圈子,试图把自己,打造成一个更符合社会期待的“标准件”。
但我们都搞错了。
这个时代,最稀缺的,从来都不是“标准件”,而是独一无二的“艺术品”。
别再盯着那些教你“如何成为别人”的课程了。
去找到那个,只有你才能做,做起来像玩一样,别人却觉得难如登天的事情吧。
然后,投入你全部的热爱和时间,去打磨它,去创造你的“作品”。
因为,在“成为别人”的赛道上,你永远都会遇到比你更强的对手。
但在“成为你自己”这件事上,你没有竞争对手。
互动一下:
今天的分享,是否让你对“核心竞争力”这件事,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?
请在评论区告诉我:你认为,你身上那个“教不会”的“专长”或“手感”,可能是什么?
写下你的“寻宝”线索,让我们一起,找到那块属于你自己的“原钻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