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户总说“他们”不配合?一招“指明索引”,让他看见问题的真正主角
你好,我是薛铁鏻。
在昆明,我特别喜欢观察那些在人民西路开了几十年的老牌餐馆。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有的店,老板和伙计们像一支配合默契的交响乐团,一个眼神递过去,另一碗米线就精准地端上了桌;而有的店,却总是在上演一出“罗生门”,老板在前厅抱怨“他们后厨的出餐太慢”,厨师在后厨嘟囔“他们前厅的单子就没写清过”,最终,只有顾客,在混乱中默默地“用脚投票”。
这个小小的观察,像极了我在高管教练中,日复一日听到的“剧本”。
无数优秀的管理者,才华横溢的创业者,都曾在我面前,表达过同一种深深的无力感。他们的问题,总是围绕着一个神秘、强大、却又面目模糊的主角——“他们”。
-
“我的项目推不动,因为他们(指其他部门)总是不配合。”
-
“团队士气很差,因为他们(指员工)根本没有责任心。”
-
“公司的战略执行不下去,因为管理层的意见不统一。”
你听,在这些句子里,那个真正应该为结果负责的“我”,悄然隐身了。取而代之的,是一个笼统的、可以被随意归咎的“幽灵”。
客户,就这样在自己编织的“受害者”故事里,把所有的力量,都拱手让给了那个看不见、摸不着的“他们”。
作为教练,如果你被卷入了这个剧本,开始和他一起分析“他们为什么不配合”,探讨“如何才能改变他们”,那么,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:这场教练,从一开始,就注定会失败。
因为你们都在试图解决一个“伪问题”。今天,我想为你揭开NLP元模型(Meta-Model)中一招最精准、最能“拨乱反正”的利器——指明索引(Specifying Referential Index)。它能像一束激光,瞬间穿透客户语言中的所有“迷雾”,让他看见,谁,才是他人生舞台上,唯一的、真正的主角。
“他们”是谁?——语言的“烟幕弹”与权力的“真空”
当一个客户频繁使用“他们”、“人们”、“管理层”、“公司”这些未指明索引的名词时,他到底在做什么?
在长期的教练实践中,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,这是一种删除(Deletion)和扭曲(Distortion)。客户通过“删除”掉具体的行动者,来“扭曲”事件的真相,从而让自己免于面对一个可能非常痛苦的现实:在这段失控的关系里,我,也有责任。
-
当他说“他们不配合”时,他创造了一个“敌我分明”的战场,而自己,是那个孤立无援的英雄。
-
当他说“管理层意见不统一”时,他把自己放在了一个“无辜旁观者”的位置,仿佛公司的混乱与他无关。
-
当他说“市场环境太差了”时,他更是将自己,定义为了一个被“命运”捉弄的、无能为力的牺牲品。
这些语言,就像一枚枚“烟幕弹”,它模糊了问题的焦点,更重要的是,它创造了一个权力的真空。在这个真空里,没有人是具体的,所以没有人需要负责;没有行动是清晰的,所以没有行动可以被改变。
客户,就这样,安全地,躲在了自己创造的“无力感”背后。
【铁鏻视角】:从“侦探”到“掌权者”,教练的三重境界
ICF核心能力要求我们“促进客户成长(Facilitates Client Growth)”。而真正的成长,始于“看见真相”和“拿回力量”。“指明索引”这个技巧,恰恰是实现这两点的最短路径。
一个教练运用这个技巧的深度,也体现了他不同的功力层级:
-
ACC级别的教练,是“初级侦探”:他能听出语言中的“不对劲”,并开始本能地追问:“你说的‘他们’,具体是谁?”他开始收集事实。
-
PCC级别的教练,是“资深探员”:他不仅追问“谁”,还会进一步追问“具体发生了什么”。他会问:“当你说XX不配合时,他具体做了什么,或者没做什么?”他开始还原场景,将一个模糊的“判断”,转化为一个具体的“行为”。
-
而一个MCC级别的教练,则是“权力移交官”:他知道,仅仅看清“他们”是谁、做了什么是远远不够的。他会用一个更具力量的“转向”提问,将聚光灯,重新打回到那个一直躲在暗处的、真正的主角身上。他会问:“那么,当XX做了那件事时,你,又做了什么?”
这个从“看见他人”到“看见自己”的转向,就是教练工作中,最激动人心的“权力移交”仪式。那一刻,客户才真正从一个“故事的抱怨者”,转变为“故事的书写者”。
“指明索引”三步法:让客户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
那么,在实战中,我们该如何操作这套“三步追问法”,来帮助客户拨开迷雾,找回力量呢?让我们回到David的案例中。
第一步:精准锁定“幽灵”——“谁/什么,是那个具体的‘他们’?”
当客户抛出第一个“烟幕弹”时,你的第一个提问,必须像一支精准的“麻醉枪”,瞬间让那个四处飘荡的“幽灵”显形。
魔法话术:
客户:“我的项目推不动,因为他们总是不配合。”
教练:“David,感谢你的坦诚。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你所面临的挑战,我想邀请你,我们一起来看一看。当你用‘他们’这个词时,在你的脑海里,出现的第一个、最具体的人,是谁?”
【教练心法】:这个提问,温和但坚定,不容回避。它不是在质问,而是在“邀请”。它将客户从一个宏大的、模糊的“抱怨模式”,切换到一个具体的、“点名模式”。这个从“群体”到“个体”的聚焦,是打破无力感的第一步。
第二步:还原犯罪现场——“他/她,具体做了/没做什么?”
一旦“幽灵”被锁定(比如,客户回答:“是市场部的总监Linda”),你的第二个提问,必须像一个最严谨的法证专家,要求客户立刻“呈上证据”。
魔法话术:
教练:“好的,是Linda。那么,当你用‘不配合’这个词来形容她时,你指的是一件具体发生的、什么事?在上周,有没有一个具体的场景,让你产生了这种感觉?”
客户:(思考后)“有。上周三我们需要她的市场数据来支持方案,但她拖到了周五才给。”
【教练心法】:这个提问,将客户从一个充满“主观判断”(不配合)的标签,拉回到了一个“客观行为”(周五才给数据)的事实上。“不配合”是无法解决的,因为它是一个定义;但“周五才给数据”是可以探讨的,因为它是一个事件。问题的性质,在这一问一答中,已经悄然改变。
第三步:反转镜头——“那么,你呢?”
当“犯罪现场”被清晰还原后,最关键的、MCC级别的“反转”来了。你需要像一个高明的导演,将镜头从配角(Linda)身上,猛地拉回到主角(客户自己)身上。
魔法话术:
教练:“非常清晰。所以,当周三你需要数据,而Linda直到周五才给到你时,在这个过程中,你,具体做了什么?”
【教练心法】:这个问题,是整场教练的“转折点”。它瞬间将客户从一个被动承受结果的“受害者”,转变为一个在事件中同样有所作为的“参与者”。
-
他可能会说:“我什么都没做,我就干等着。”——那么,一个新的、关于“主动性”的教练议题就浮现了。
-
他可能会说:“我催了她三次!”——那么,一个关于“沟通有效性”的议题就浮现了。
-
他可能会说:“我不敢催,怕得罪她。”——那么,一个关于“人际恐惧”或“权力关系”的、更深层的议题,就浮现了。
无论他如何回答,他都无法再“置身事外”。他被迫开始看见,在这场看似是别人导演的烂戏里,他自己,也递上了道具,甚至念出了台词。
那一刻,那个抱怨“他们”不配合的无力者消失了。一个开始思考“我能做什么”的行动者,诞生了。
结语:你的世界里,没有“他们”
“指明索引”,这个看似简单的语言技巧,其背后,是教练最深刻的哲学与慈悲。
它相信,在一个成年人的世界里,没有绝对的“受害者”,只有尚未被看见的“选择者”。
我们遇到的所有人际困境,本质上,都不是关于“他们”有多糟糕,而是关于,“我”在与“他们”共创的这个“系统”里,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,又该如何,去扮演一个更能服务于我生命意图的新角色。
所以,下一次,当你,或者你的客户,再次忍不住要抱怨那个无所不能的“他们”时,请不妨暂停一下,像一个最慈悲的禅师,温柔地问自己一句:
“谁,是我故事里,真正的英雄?”
当你开始勇敢地,将自己,放回到故事的中心时,你会发现,那支能改写所有剧本的笔,其实,一直都在你自己的手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