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公司规定就是这样”:如何用“超越框架”,打破团队的思维定势?


标签: 语言的魔力

20251002115141828.jpg

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

我最近在持续地写作,发现大家似乎对那些关于自我成长,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对棘手场景的话题,特别感兴趣。你们积极的留言和真诚的反馈,给了我巨大的能量,也让我更想把压箱底的干货,都掏出来分享给大家。


做教练久了,常常会有一种巨大的幸福感。这种幸福感在于,很多时候,我们面对客户带来的难题,起初也并不知道答案。但奇妙的是,当我们运用教练的技术和心法,与客户一同在迷雾中探索时,我们不仅有幸见证了一个生命的豁然开朗,我们自己,也常常在这个过程中,学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。这真的是一份“三分助人,七分助己”的事业。每当我翻看自己的Coaching Log,那里面记录的,早已不仅仅是我的经验积累,更是我个人学习成长的一笔巨大财富。我为这份幸运,深怀感恩,也希望通过我的文字,能让你们感受到这份幸运。

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个,可能是所有试图在组织内推动变革的领导者,都曾在某个时刻,感到无比头疼,甚至心灰意冷的场景。这个灵感,源于我Coaching Log里的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。那就是,当你带着一个绝妙的创新想法,准备大干一场时,你的团队,却用一句“公司规定就是这样”,给你砌了一堵密不透风的墙。


一堵名为“规定”的墙


我想从我的Coaching Log里,调取一段经过匿名处理的、极具代表性的线上教练对话,来和你分享一个关于“破局”的故事。


故事的主角,是我在昆明的一位企业教练客户,一位刚刚空降到一家传统食品企业,担任市场总监的职业经理人,我们称她为陈总(化名)。陈总履历光鲜,思维活跃,被寄予厚望,来为这家老牌企业的品牌注入新的活力。


但她上任的第一个项目,就撞上了一堵“软墙”。


陈总(电话那头的声音,充满了“一拳打在棉花上”的无力感): “铁林老师,我快被我们公司的‘企业文化’给逼疯了。我感觉,我不是来做创新的,我是来当‘规定复读机’的。”


我: “听起来,你满腔的热情,正在被一些无形的规则所消耗。”


陈总(我能清晰地听到,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,那口气里,满是雄心壮志被压抑的 frust-ration): “是的!我上周提出了一个方案,想结合昆明本地的文旅资源,做一个线上直播和线下快闪店联动的整合营销。方案一拿出来,我自己都觉得兴奋。结果,在部门会议上,一盆盆冷水就泼过来了。”


她开始向我复盘那场,让她感到无比挫败的会议:


“财务的同事第一个跳出来说:‘陈总,我们公司从来没有过这种‘线上+线下’的预算审批模式。按照规定,线上的归线上,线下的归线下,你这个,我们报不了。’”


“然后行政的同事说:‘在核心商圈做快闪店?我们的场地申请流程,至少要走两个月。公司规定就是这样,一步都不能少。’”


“最让我崩溃的,是我自己的团队。一个跟我说,直播需要快速反应,但我们公司任何一个对外文案,都需要经过三个部门的审核,最快也要一周;另一个跟我说,快闪店的设计方案,按照规定,必须由公司指定的、合作了十年的那家供应商来做……”


陈总(声音里带上了激动和不解): “最后,整个讨论,就变成了一个‘找规定’大会。所有人,都在告诉我,这件事,按照‘规定’,有多么‘不可能’。没有人,去讨论这个想法本身,到底好不好。我感觉,我不是在跟‘人’开会,我是在跟一本,厚得搬不动的‘规定手册’开会。”


这是一个多么让变革者感到窒息,却又无比熟悉的场景。


在这场对话里,陈总的想法,是一辆渴望冲上赛道的“跑车”;而她的团队和同事,则像一个个尽职尽责的“交警”,举着一本本“交通法规”,告诉她,这条路,限速30。


他们,都深陷在一个由“创新”和“规定”所构建的、狭窄而窒-息的思维框架里。


在这个框架里,这是一场“可能性”与“不可能性”的零和博弈。遵守规定,就意味着扼杀创新;追求创新,就意味着挑战规定。


在这种情况发生时,很多管理者,包括很多教练,可能会立刻启动他们的“策略”模式。他们可能会想:


  • “是不是我的沟通方式有问题?我应该先去搞定关键决策人,拿到‘尚方宝剑’?”

  • “是不是我的方案不够详尽?我应该准备一份,有200页PPT的、无懈可击的可行性报告?”

  • “是不是我应该更‘强势’一点?直接拍板,告诉他们,‘就这么定了,出了问题我负责’?”


这些做法,都不能说是错的。它们都是在特定情境下,可能有效的管理手段。


但是,它们很可能,都会错过一个,能让改变,发生得更深刻、更持久的,宝贵的机会。因为,它们都在试图,在那个由“规定”画好的“框架”之内,去寻找出路。它们都在一个错误的框架里,做着徒劳的努力。


我需要做的,不是帮陈总,找到一把更锋利的斧子,去砍开那扇锁住的门。我需要做的,是邀请她,一起,勇敢地,去看一看,在这扇门之外,是不是,还有一片,更广阔的天地?

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语言的魔力——“超越框架(Frame of Reference / Outframing)”


在我的教练体系中,有一个极具颠覆性的模式,我称之为——“超越框架(Outframing)”,也有人称之为“参考框架之外”。


它的核心智慧在于:任何一个问题,之所以成为一个“问题”,都是因为它被限定在了一个特定的“框架”(比如,规则、假设、信念)之内。一旦你能够跳出这个框架,去一个更高、更外层的框架去审视它,原来的问题,就可能不再是一个问题。


“超越框架”的魔力在于,它能像一个“维度旅行者”,瞬间将我们,从一个二维的、非黑即白的棋盘上,带到一个三维的、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空间里。它不去解决框架的冲突,它去消解那个框架本身。它的核心句式是:


  • “在(这个框架)之外,还有什么?”

  • “是什么,让(这个框架)变得重要?而那个(更重要的东西),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框架里?”

  • “如果,我们换一个(全新的框架),这个问题,会变成什么样?”


这个模式,是ICF核心能力“有力提问(Powerful Questioning)”的巅峰体现。它要求教练,必须具备一种,能瞬间识别出客户“思维牢笼”的敏锐,然后,不去和客户一起,研究如何“越狱”,而是,云淡风轻地,递给他一把,能直接“点化”掉整个牢笼的钥匙。

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囚徒”,到“主人”


在那次线上教练会谈中,当陈总还在反复地,诉说着她被那些“规定”捆住手脚的痛苦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

我没有继续和她一起,分析如何“绕开”那些规定。我让她内在的那份挫败感,在我们的对话空间里,充分地流淌。然后,我提出了一个,让她完全意想不到的问题。


我: “陈总,我完全听到了你,作为一个变革者,当你发现,你最大的阻力,竟然来自于你最需要依赖的团队和系统时,那种深深的孤独和无力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暂时,先不讨论‘如何才能让规定为我让路’?”


“我们一起来做一个,最大胆的,‘角色扮演’。让我们假设,你不是一个‘规定的执行者’,而是这家公司‘规定的制定者’之一。你当初,和其他的管理者一起,写下这些,关于预算、关于流程、关于供应商的规定时,你们,是希望通过这些规定,去保护和成就公司的什么,更重要的东西?


(教练心法:那一刻,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一个念头。常规的做法是帮陈总分析如何向上管理,或者如何说服团队,但我的直-觉告诉我,此刻的关键,不是去“破墙”,而是要“开门”。我能清晰地感觉到,陈总和她的团队,都把自己,当成了“规定的囚徒”,而不是“规则的主人”。我们作为ICF认证教练,常年累月的学习和练习,就是为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能够调用我们内在的“数据库”,去相信自己的直觉,去选择一条,可能更具挑战,但也更具价值的路径。所以我选择了“超越框架”这个提问,将她从“如何遵守规则”的框架中,直接拉升到了“规则为何存在”的、更高一层的框架里。)


电话那头,是长久的沉默。那份沉默,和之前急促、激动的抱怨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我能清晰地听到,她轻轻地、长长地,呼出了一口气。那口气里,仿佛卸下了,一些紧绷了很久的东西。


陈总(声音变得很轻,也慢了很多,带上了一丝,对自己角色的,全新的思考): “……保护和成就……什么?”


她顿了顿,仿佛真的,进入了那个“规定制定者”的角色里。


陈总(声音里,第一次,带上了一丝,对自己同事的,理解): “……我想,当初制定这些规定,是为了……‘安全’。是为了,保证公司的财务安全,避免失控的风险。是为了,保证公司出品的‘品质稳定’,避免出现不可控的差错。是为了……保护公司,这块几十年的‘老招牌’。”


当这个,充满了善意的“保护”的意图,从她自己嘴里说出来时,那个坚不可摧的、名为“官僚主义”的“敌人”,在那一刻,开始变得,可以被理解,甚至,可以被合作了。


【铁林视角】:从ACC到MCC,一场“系统思维”的修炼之旅


这场对话的转向,完美地诠释了ICF教练工作的精髓。我们常常以为,教练是帮助客户“解决问题”,但更高阶的、真正具有变革性的教练,是帮助客户“提升他解决问题的‘维度’”。

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从ACC到PCC再到MCC,也体现在他处理“系统性障碍”的深度上。


  • 一个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,可能会非常出色地,运用“向下分类”,帮助陈总,在行为层面,找到一个,能符合大部分规定的、折中的执行方案。

  • 一个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,则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索,陈总和她的团队,在面对“规定”时,各自不同的信念和价值观(比如,陈总看重“创新”,而团队更看重“安全”)。

  • 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则能在一个更系统身份的层面去工作。他能够通过“超越框架”这样的模式,帮助陈总看见,她作为一名“领导者”的核心身份,并非是“在规则内,做到最好”,而是,“为了实现组织的更高目标,去智慧地,管理和进化规则”


这种系统性的“看见”,才能带来真正“冰山之下”的、持久的领导力身份的跃迁。这需要的,不仅仅是教练的技巧,更是教练自身,那份对人性运作模式和组织系统的深刻理解和内在修为。


当“框架”被超越,“共识”便自然浮现


当陈总看见,那些看似“死板”的规定背后,其实是公司对于“安全”和“品质”的深深的守护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

她的议题,也从一个关于“如何突破这些烦人的规定”的议题,变成了一个关于“如何设计一个,既能实现‘创新’,又能满足公司对‘安全’和‘品质’需求的,全新‘游戏规则’”的、充满了创造性的全新议题。


我: “陈总,谢谢你,让我看到了你内在,那份如此深刻的、从‘挑战者’到‘共建者’的角色转换。现在,作为一个,已经理解了‘旧规则’的善意,并渴望去创造‘新规则’的、智慧而有力量的领导者,你,想和你的团队,开启一场什么样,不一样的对话?”


结语:你是你自己思维的“画框师”


后来的故事,充满了转机。陈总并没有,立刻就去推翻公司的所有规定。但是,她不再,把自己,和她的团队,放在那个“创新”与“规定”的对立面。


她做的第一件事,是召集了财务、行政,和她自己的团队,开了一场,主题不是“请你们支持我”,而是“请你们,和我一起,来保护公司”的会议。

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感觉被“规则”、“惯例”、“行业现状”,或者其他任何一种“思维定势”,困住手脚的你。


请相信,那个你以为,坚不可摧的“框架”,它之所以如此强大,并非因为它有多么正确。


恰恰相反,是因为,你从未,像一个真正的“主人”一样,去审视过,它,为何存在,它,在服务于什么?


你遇到的所有困-境,都只是关于“事”;而你,才是那个,唯一有权,为你自己的思维,重新选择一个“画框”的,那个人。

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听到,你内心,或者你身边,那个熟悉的声音,又一次,用“规定就是这样”、“情况就是这样”来为你的人生,画地为牢时,请不妨试着,暂停你所有想要“遵从”或“反抗”的冲动。


而是像一个ICF认证教练一样,带着全然的好奇,和一点点上帝视角的从容,温柔而坚定地问自己一个问题:


“很好。那么,在这个,所谓的‘规定’之外,还有什么?是什么,让这个‘规定’,变得如此重要?而那个‘更重要的东西’,它,是否,也渴望着,一个新的、更能承载它的,‘框架’?”





阅读 1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