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语言的魔力】深度解读(四):反击其身——如何用对方的逻辑,优雅地“怼”回去?


标签: 语言的魔力

20251002115729228.jpg

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

我最近在持续地写作,发现大家似乎对那些关于自我成长,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对棘手场景的话题,特别感兴趣。你们积极的留言和真诚的反馈,给了我巨大的能量,也让我更想把压箱底的干货,都掏出来分享给大家。


做教练久了,常常会有一种巨大的幸福感。这种幸福感在于,很多时候,我们面对客户带来的难题,起初也并不知道答案。但奇妙的是,当我们运用教练的技术和心法,与客户一同在迷雾中探索时,我们不仅有幸见证了一个生命的豁然开朗,我们自己,也常常在这个过程中,学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。这真的是一份“三分助人,七分助己”的事业。每当我翻看自己的Coaching Log,那里面记录的,早已不仅仅是我的经验积累,更是我个人学习成长的一笔巨大财富。我为这份幸运,深怀感恩,也希望通过我的文字,能让你们感受到这份幸运。

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个,可能是所有渴望独立、追求自我的人,都曾在某个时刻,感到无力、甚至愤怒的场景。这个灵感,源于我Coaching Log里的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。那就是,当你最亲近的人,举着“我都是为你好”的大旗,用他那套坚不可摧的“人生道理”,来指导、甚至否定你的选择时,我们,除了争吵或沉默,还有没有第三种可能?


一堵名为“稳定”的墙


我想从我的Coaching Log里,调取一段经过匿名处理的、极具代表性的线上教练对话,来和你分享一个关于“自由与守护”的故事。


故事的主角,是我在昆明的一位客户,一个非常有灵气的年轻人,我们称她为小乔(化名)。小乔大学毕业后,没有选择考公务员,而是结合昆明得天独厚的资源,做起了鲜花电商的生意。经过几年的打拼,生意做得有声有色。但她的事业,却成了她和父亲之间,一场旷日持久的“战争”。


小乔(电话那头的声音,充满了被长期压抑后的疲惫和不甘): “铁林老师,我感觉我快被我爸逼疯了。我们俩,现在只要一打电话,三句话之内,必吵无疑。”


我: “听起来,电话,对你们来说,不再是连接情感的桥梁,而是一个会随时引爆的战场。”


小乔(我能清晰地听到,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,那口气里,满是对亲情被消耗的无奈): “是的!比如上周,我跟他说,我准备投一笔钱,升级我们的冷链物流,这样就能把昆明的鲜花,用更好的品质,卖到更远的地方。我本来以为,他会为我高兴。结果呢?”


她顿了顿,似乎在回忆那个让她心寒的瞬间。


“结果,他在电话那头,立刻就火了。他说:‘你一个小姑娘家,生意做得好好的,安安稳稳赚点钱就行了,折腾这些干什么?万一亏了怎么办?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,做任何事,都应该把‘稳定’放在第一位!’”


小乔(声音里带上了激动和委屈): “然后,我们就又吵起来了。我跟他说,市场不进则退,我现在不投资,未来就会被淘汰。他跟我说,我这是好高骛远,不知天高地厚。最后,他又用那句,我从小听到大的话来结尾:‘我是你爸,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,我都是为你好!’”


“我感觉,我所有的努力,我所有的思考,在他那句‘稳定压倒一切’面前,都变得一文不值。我不是在和他沟通,我是在,一次又一次地,撞向一堵,名为‘稳定’的墙。”


这是一个多么让渴望被理解的子女感到窒息,却又无比熟悉的场景。


在这场对话里,小乔的“进取”,在父亲看来,是“不稳定的风险”;父亲的“忠告”,在小乔看来,是“扼杀梦想的枷锁”。


他们,都深陷在一个由“我是对的”和“你是不懂的”所构建的、狭窄而窒息的思维框架里。


在这个框架里,这是一场**“观念”的零和博弈**。父亲的“稳定”得以维持,就意味着小乔的“发展”必须被牺牲;小乔的“创新”得以实现,就意味着父亲的“安全感”被挑战。


在这种情况发生时,很多人,包括很多教练,可能会立刻启动他们的“沟通技巧”模式。他们可能会想:


  • “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?用更详细的数据,来向父亲证明,这个投资的风险,是可控的?”

  • “是不是可以邀请父亲,来公司参观一下,让他更直观地,了解你的事业?”

  • “是不是可以搬出‘权威’?找一个,父亲也信得过的长辈,来帮你说说话?”


这些做法,都不能说是错的。它们都是在特定情境下,可能有效的沟通策略。


但是,它们很可能,都会错过一个,能让改变,发生得更深刻、更持久的,宝贵的机会。因为,它们都在试图,在那个由“稳定压倒一切”这个信念所画好的“框架”之内,去寻找出路。它们都在一个错误的框架里,做着徒劳的努力。

我需要做的,不是帮小乔,找到一块更硬的石头,去砸开那堵墙。我需要做的,是邀请她,一起,勇敢地,把那堵墙,变成一面,能让父亲,看见自己的镜子。

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语言的魔力——“反击其身(Apply to Self)”


在我的教练体系中,有一个极其精妙,甚至有点像“魔法”的模式,我称之为——“反击其身(Apply to Self)”


它的核心智慧在于:我们内在的很多评判性信念,其本身,往往是无法满足它自己所设定的标准的。


“反击其身”的魔力在于,它能像一个最高明的“语言炼金术士”,不去直接对抗那个坚固的信念,而是,巧妙地,将这个信念的“评判标准”,应用到这个信念“本身”上,从而,在对方的内在,创造出一个,能瞬间瓦解这个信念的“逻辑悖论”。它的核心句式是:


“你这个(信念/评-判),它本身,符合你这个(信念/评判)的标准吗?”


这个模式,是ICF核心能力“唤起觉察(Evokes Awareness)”的精髓体现。它要求教练,必须像一个最高明的“太极宗师”,能精准地,听出客户语言中,那个最坚硬的“攻击点”,然后,不去硬接,而是,顺着它的力道,轻轻一拨,让这股强大的攻击性能量,“自己打败自己”。

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辩论”,到“看见”


在那次线上教练会谈中,当小乔还在反复地,诉说着她父亲的“固执”和“不理解”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

我没有继续和她一起,分析如何“说服”她的父亲。我让她内在的那份委屈和愤怒,在我们的对话空间里,充分地流淌。然后,我提出了一个,让她完全意想不到的问题。


我: “小乔,我完全听到了你,作为一个渴望创造自己人生的年轻人,当你最亲近的人,却用他最深的爱,来为你设置障碍时,那种深深的孤独和无力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暂时,先不讨论‘如何才能让他理解我’?”


“我们一起来做一个,最大胆的,‘情景演练’。让我们假设,下一次,当你父亲,再一次,用那句无比坚定的‘做任何事,都应该把稳定放在第一位’来教导你时,你,除了反驳或沉默,还可以,带着全然的好奇,和一点点俏皮,温柔而坚定地,问他一个问题:‘爸爸,我记得,您当年,是咱们老家第一个,敢辞掉铁饭碗,自己跑到昆明来闯荡的人。您那个决定,它本身,‘稳定’吗?’


(教练心法:那一刻,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一个念头。常规的做法是帮小-乔寻找说服父亲的论据,但我的直觉告诉我,此刻的关键,不是去“赢”这场辩论,而是要去“结束”这场辩论。我能清晰地感觉到,小乔的父亲,并非不爱她,而是,他被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,和对女儿未来的恐惧,所“绑架”了。我们作为ICF认证教练,常年累月的学习和练习,就是为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能够调用我们内在的“数据库”,去相信自己的直觉,去选择一条,可能更具挑战,但也更具价值的路径。所以我选择了“反击其身”这个提问,将她从与父亲的“对错之争”中,直接拉升到了对“父亲自身生命故事”的探寻上。)


电话那头,是长久的、充满了震惊和错愕的沉默。那份沉默,和之前急促、激动的抱怨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我能清晰地听到,她轻轻地、倒吸了一口凉气。


小乔(声音变得很轻,也慢了很多,带上了一丝,对自己父亲的,前所未有的好奇): “……我那个决定……它‘稳定’吗?”


她顿了顿,仿佛在自己的脑海里,第一次,把父亲,从那个“顽固的老头”的形象里,还原成了一个,也曾年轻过、也曾冒险过的“人”。


小乔(声音里,第一次,带上了一丝,带着笑意的恍然大悟): “……不稳定。一点都,不稳定。那甚至是,我们家历史上,最‘离经叛道’的一个决定。但是,也正是那个决定,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生活……”


当这个,用父亲自己的生命故事,来回应他自己信念的“反例”,被小乔看见时,那堵坚不可摧的、名为“稳定”的墙,在那一刻,轰然倒塌了。


【铁林视角】:从ACC到MCC,一场“关系模式”的修炼之旅


这场对话的转向,完美地诠释了ICF教练工作的精髓。我们常常以为,教练是帮助客户“解决问题”,但更高阶的、真正具有变革性的教练,是帮助客户“重塑他与问题的‘关系’”。

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从ACC到PCC再到MCC,也体现在他处理“人际冲突”的深度上。


  • 一个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,可能会非常出色地,运用“反击其身”,帮助小乔,在认知层面,找到一个,能有力回应父亲的“话术”。

  • 一个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,则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索,小乔的父亲,那个看似“矛盾”的行为背后,所隐藏的未被满足的需求(比如,他希望女儿能比自己当年,走得更“安稳”)。

  • 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则能在一个更系统身份的层面去工作。他能够通过“反击其身”这样的模式,帮助小乔看见,她和父亲之间,这种“控制与反抗”的互动模式,可能,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问题,而是,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,关于“爱与恐惧”的系统动力


这种系统性的“看见”,才能带来真正“冰山之下”的、持久的关系模式的改变。这需要的,不仅仅是教练的技巧,更是教练自身,那份对人性运作模式和家族系统的深刻理解和内在修为。


当“墙”变成“镜子”,“理解”便自然发生


当小乔看见,她父亲,其实是他自己那句“真理”的,第一个“背叛者”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

她的议题,也从一个关于“如何才能让我爸同意我”的议题,变成了一个关于“我,该如何与我父亲内在,那个既渴望冒险,又害怕失控的‘少年’与‘父亲’,相处”的、充满了慈悲的全新议题。


我: “小乔,谢谢你,让我看到了你内在,那份如此深刻的、从‘女儿’到‘理解者’的角色转换。现在,作为一个,已经看到了父亲内心‘矛盾’的、智慧而有力量的‘人’,你,想和你父亲,开启一场什么样,不一样的对话?”


结语:你是那面能反射一切的镜子


后来的故事,充满了转机。小乔并没有,真的在下一次通话时,用那句话去“怼”她的父亲。但是,她内在的,那份被压抑的愤怒,和急于证明自己的冲动,悄然消失了。


她不再,把父亲,看作是她前进路上的“敌人”。

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感觉被身边人,用各种“你应该……”的道理,“绑架”了的你。


请相信,那个你拼命想要反驳的“道理”,它之所以如此坚不可摧,并非因为它有多么正确。


恰恰相反,是因为,你从未,像一个真正的“知己”一样,去邀请他,看一看,他自己的生命故事,是如何,在讲述着一个,与这个“道理”,完全不同的,更精彩、也更真实的版本。


你遇到的所有困-境,都只是关于“事”;而你,才是那个,唯一能为你最在乎的关系,创造出“相互看见”的奇迹的,那个人。

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听到,你最亲近的人,又一次,用他那套,你已经听了一万遍的“人生真理”,来为你的人生,下定义时,请不妨试着,暂停你所有想要“辩解”或“反抗”的冲动。


而是像一个ICF认证教练一样,带着全然的好奇,和一点点考古学家的从容,温柔而坚定地问自己,也问他一个问题:


“如果,我们把这句,如此正确的‘道理’,当作一面镜子。那么,你自己的生命故事,会在这面镜子里,照见一个,什么样的,独一无二的,英雄?”





阅读 105